中国银行业如何迎战WTO?(上篇) - 旧语新知 - 陆新之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22 次) 时间:2001-06-01 00:28:57 来源:陆新之 (luxin) 原创-IT

中国银行业如何迎战WTO?(上篇)

【作者】陆新之

第一章:被逼出来的创新

银行收费不再新鲜

  2001年4月3日,得知汇丰银行将向客户收费的消息,香港众多家庭主妇、学生和老人在汇丰各家分行前排起了长队,准备取出他们在银行的存款。许多存户纷纷到汇丰各分行查询,到银行索取有关资料,有的存户表示考虑在7月正式收费实施前结束帐户;或是将几个户头合并,减少要缴的月费。

  向客户收费,这是香港银行经营史上新的一步,事实上,在业内龙头汇丰的引领下,其控股的恒生银行也跟进作出类似决定。估计其他银行将纷纷效法。

  向存户收费是保障自身效益的一个办法。国际著名银行CD WATERS加拿大分行的高级业务代表邢虎田这样分析:“银行服务在现代社会已成为必需品,但商业银行没有义务提供可能导致亏损的服务(公有制的国家则由国营银行负责此类非营利服务),硬性规定银行‘免费’服务,结果只会令银行不胜负荷。”他表示,国内以前老有错觉,认为是瑞士等地的大银行才会这么做,其实在加拿大、美国及英国等国,银行收费已成气候。加拿大银行一般柜位、自动柜员机等交易收费相对其他国家较低,所以上月中加拿大汇丰银行也公布新的收费标准。

  “很明显,即使是汇丰银行这样的巨型银行,对传统的储蓄业务也不得不作出取舍。”对汇丰经过反复权衡一年多推出的措施,香港经济学者梁明树更多看到的是现金银行业不断转型开拓新业务的决心。但是他对恒生的做法颇有几分惋惜,“恒生是香港市民最感温暖的银行。虽不似汇丰、中银雄伟,但其遍布地铁站,居民区的小店面,柔和的灯光,温暖的笑容吸引了200万市民。可惜也宣布对新开户收费(虽然200万老用户不受影响)。虽然属汇丰旗下,恒生业务主要以存款为主(是香港市场港元的主要提供者),而且市民味浓,本应与汇丰有不同的策略。”

  梁明树还向记者查证海外有一种对境内银行的看法的真伪。“他们说:还是国内银行好。他们还没有到达歧视用户的阶段,主要竞争目标还是抢夺市场占有率,而且是用共同的公共资源。常常忽略成本,赚钱的欲望不强,赢利全交财政部,所以效率提高得很慢。”

  显然,这只是对中国银行业的错觉。

  “现在国内的新型商业银行对利润和竞争同样敏感。”中国银行的陈卫东博士一再向记者强调,但也无奈地承认,“只是目前的经营和管理水平普遍比较弱。”

  工商银行商人银行处的黄陈博士提到,“前几年国内银行的竞争主要集中于存款,基于粗放经营的思维,为了拉存款许多银行不惜成本,竞争手段和内涵较简单和原始。随着竞争的发展,许多银行都意识到要真正在竞争格局中长期占据有利位置,关键是要能提供丰富的、更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因此纷纷把力量投入到创新较多、服务性质较强的中间业务领域(如各种代理业务、银行卡业务等),同时加大了对优质客户全方位服务的力度,这里就包括投资银行业务。”

  中信实业银行零售业务部近年的新品种开展方面屡建成效,负责设计开发的梁忠博士对汇丰在传统中国人社会大胆的收费之举很赞同,他说:“差别服务是国际惯例,中国的银行没有理由不去创造条件实施。我们的零售新业务拓展一直考虑的就是市场化和本地化的原则。”他还预测,随着国内金融业的发展,不需要等到外资银行大举进入那么久,三年之内国内也会有银行向储户收费的现象。

开放竞争是双刃剑

  “70年代,席卷世界的金融市场自由化曾使银行资产迅速膨胀,造成负债过度、资产价格出现泡沫的后遗症,结果引致连串银行倒闭风潮出现,各国政府又再度收紧管制。”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的巴曙松博士分析世界银行业的盛衰,“到了90年代,另一波的金融自由化又开始了,除了银行‘传统业务’放宽管制,银行界甚至容许进入证券市场、商品期货交易和衍生产品市场,结果承担的风险更大。至今为止,香港银行传统借贷活动不断收缩(愈来愈多企业改借人民币),高利润的业务如楼宇按揭因竞争过度激烈而变成薄利生意,银行除非能够开拓更多新业务,否则难以保证盈利来源。”

  “银行业开放竞争,消费者有更多选择,但随之而来的是银行体系风险骤增。”香港银行同业公会的一位负责人用“生意难做”来形容现状。

  加入WTO后,中国目前对外资银行的许多限制将逐渐取消,这些限制主要包括:中资企业和居民的外汇业务、中资企业和居民的人民币业务、人民币业务的地域范围。随着这些限制的取消,中资银行将不得不直接面对资产动辄以万亿美元计算而且有丰富运作经验的的外资银行的全方位挑战。

  到2000年为止, 我国共有中资银行109家, 外国银行分行156家,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商业银行13家, 总资产约12.41万亿元, 占包括证券、保险在内其中的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的70%。

  暂且放下约90家各地的规模相当有限的城市商业银行不论,近年十几家新的商业银行各自的几百亿元的规模对2001年的世界金融竞争格局来说体格未免太过纤弱。

  “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历来被视为‘泥足巨人’,概因其吸收存款均在万亿人民币以上,而资产质量又令人不敢恭维之故,如何让这些身躯羸弱的巨无霸重塑健康,实在和拆除引爆中国金融体系的导火索差不多。”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的钟伟博士说。

  对于加入WTO之后外国银行的重大挑战问题,身为瑞士人的渣打银行北京分行中国企业及金融机构业务总监包为客却显得比较轻松,他认为,中国政府金融开放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内银行业,增加服务意识提高竞争能力。

  在对于市场乐观之余,梁忠同样充满了危机意识,他举了一个例子:“在几年之后,一家世界知名的银行的销售人员会对国内银行的客户说,到我们银行存美元吧,我们可以替你做离岸储蓄,按照同期美国较高的息率给你利息,你想投资理财吗?存到我们银行,我们有专业理财顾问为你设计专门的个人计划,投资世界各大股市。这样水准的银行服务的吸引力是很难抗拒的。”

第二章:创新下的竞争与合作

外资银行在逼近

  在4月3日,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副司长邹林表示,中国不久将修改有关规定,允许境内外资银行向国内的非外资企业提供结售汇业务。根据中国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中国境内外资银行仅可向外资企业提供结售汇服务。而内资企业则须向指定的国内银行出售其外汇收入。

  据悉,新规定草案已经拟定,正式文本将很快推出。邹林表示,建立统一的内外资银行结售汇业务制度,是中国为了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的变化。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亦将于年内对有关外资金融机构的综合规定进行修订。
  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门槛正在逐步降低。
  今年第一季度,汇丰银行加快了把其部分后勤支援迁移到广州。现在,汇丰银行在广州已经雇用了大约700人从事信用卡处理业务。汇丰银行总经理柯清辉(Raymond Or)称,将工作职位迁至广州是对技术进步以及香港经济向更集中於高附加值工作的转型的反应。

  汇丰没有透露拟迁移职位的具体数字,但据香港当地媒体报导,有大约1,700名雇员周二收到了汇丰银行的信函,信中警告称,在未来3年中,汇丰银行将迁移大批职位,虽然没有说到具体的哪个城市,但业界猜测,很可能是上海和北京。

  目前渣打银行只开通两个城市深圳和上海的人民币业务,但是覆盖到达了浙江、江苏、广东、湖南和广西五个省。“我们在等待保护期结束后进入中国市场,我们有耐心。”包为客信心十足地说,“我们银行的效率和服务一定比现在中国的银行业好。”包为客透露,很快渣打银行会开通大连和天津的业务,到时候的覆盖面会更大。

  香港的东亚银行一直青睐中国市场,多次要求加入西部开发。为达到国内要求的200亿美元级别的规模,东亚银行还收购了第一太平银行。东亚银行公关部人士虽然没有透露具体数字,但承认在国内设立十几家分行没有改变。

  种种迹象显示,虽然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还有一段时间,但外资银行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方法和渠道进入中国市场。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资产超过1850亿美元,雇员超过23300人,拥有1000万个个人帐户和300万个企业客户,交易涉及215家本银行支行和147家恒生银行支行。其信息管理系统需处理来自9000个银行终端和自助终端的每秒钟超过200件的交易,在业务高峰期,每分钟处理的交易超过15000件。这样的银行的竞争力是世界级的。

外资银行会做什么

  汇丰银行北京分行行长刘展智关于汇丰银行经营理念的一番阐述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些领先一步对手的思路。他说:“以个人客户为例,随着个人财富的增加,现金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低,财富将更多地表现为证券化的形式,如何帮助客户进行资产管理越来越重要。为此,除传统的往来账户之外,银行必须适时推出一些新产品吸引客户,比如储蓄信托。”他还介绍,“汇丰的证券、股票经纪、保险和财资等业务近年就已经在市场越来越活跃。虽然银行的储贷功能基本不会改变,但随着经济走向多元,其业务也将不仅限于资金的吸收与提供,中间业务的壮大将是趋势,资金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的沟通渠道也会越来越多,比如债市和股市,银行也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的金融学博士李树欣曾经为外资银行进入南美洲进行过具体项目操作,她说,“外资银行进入之后一般最直接的客户会是有着大量对外业务的公司,例如外经贸企业和跨国公司,宝洁公司现在的往来支付都是由国内银行来做,但是以后很可能会转到外资银行,因为他们在国际范围都倾向于选择同一家银行,这样在成本和沟通上都会获益。以前外资银行没有人民币业务,所以没有办法。开放后有选择了他们这样做很顺理成章。” “还有一些特大型项目,例如是核电站之类的,数额巨大而投资期长由于外资银行实力要比 境内的强得多,竞争中将会是他们大占上风。”她提到了目前国内银行的资本软肋。

抢先一步的优势

  “在未来的几年里,中信实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将围绕传统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与投资银行服务相结合、突出个人理财和个人外汇业务,闯出一条超常规发展的道路。零售业务的创新空间非常大,在未来外资银行全面介入之前中国的银行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做。”中信实业银行的零售业务部总经理姚一川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很坚决。

  中信实业银行的自信是有理由的。作为国内首家推出的代收美国使馆非移民签证费服务的银行,他们不仅获得了一块稳定的收入,更主要的是在目标客户里赢得了更大的知名度。“除了签证费之外,我们继续完善服务,现在还开通了‘代传递美国使馆签证材料’服务。美国的不少航空公司也主动和我们接触,提议进行对用户拿到签证之后进一步的机票联合销售。很快我们将会开通伊朗和德国使馆的类似业务。这一步的抢先很关键,如果国内银行一直不占据这个市场,一旦外资银行登陆之后,这类业务他们一定不会放过。现在我们起码有五年时间来巩固这个市场。” 中信银行在总结他们的拓展思路时这样认为。

  成为即将在四月份启动的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工程的惟一主办银行是中信实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另一招强手。第一期将会有20条巴士线的422辆车启用ic卡。“在可见的未来一卡通工程逐步实施之后,市民将可以使用一张卡片缴纳出租、公交线路、地铁、轻轨、停车场等公用设施和市政措施(水、电、热和天然气等)费用,这张卡还可以在快餐店和书报亭等小额场所消费。”中信银行对这种在世界各大城市都取得成功应用的IC卡服务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一卡通公司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将联合中信实业银行推出含金融功能的联名复合卡,广大的持卡者将可以享受我行的金融服务。”北京市场之外,中信银行还盯着中国的大市场,“北京这个城市我们可以操作好这个项目的话,未来全国的辐射作用也不容小觑,到时候再在另外一个城市开拓同类业务,作为国内第一家对此项服务有经验的银行,我们的优势是明显的。”

  根据中信实业银行的估算,“数字北京”计划之中的“市政一卡通”未来的持有者将会是数以百万计算,提前占据这个市场后,他们将更加有实力和外资银行或者内资银行竞争。

  1999年中信六个分行发行了20万张借记卡,2000年的发行到了170万张。“发卡数量得以猛增的原因是我们推出了‘理财宝’计划。虽然存款利率比较低,但是消费意识的惯性还是存在,关键在于银行服务是否结合了用户需求和市场实际。这个计划的实质是定活两便,所以见效。”中信银行这样分析客户的心态,“不过市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去年我们宣传的是‘中信理财宝,存款收益高’,今年就强调消费,兑现和查询的全能概念,这样才可以不断扩大和巩固用户。” “这个功能再往下延伸,一旦政策允许,哪一天就可以起到做到货币基金的作用。”中信银行在零售业务方面显然借鉴了很多国际大银行的创新思路。

  对即将开始的外资银行的全面介入,中信的反应很平静,“等到外资银行全面进来的那时候,我们手上有至少五年的客户数据,这种和客户之间有机的联系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因为这不是低层次重复的所谓老关系。我们完善的电脑系统可以根据客户每次到银行的消费习惯来提供个人的消费记录,研究总结出规律。做到自动记录、自动判断,最后是自动理财。”

  中信的一位负责人专门介绍了集团式经营的中信模式。成立于1987年的中信正在向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我们希望搭建一个中信金融平台,发挥兼有银行、基金、证券和信托等等兄弟公司的综合优势。”这是中信应对挑战的方案。

  政府的消费信贷政策到1998年才出台,当时是为拉动内需才鼓励信贷消费,其后的探索更多出于银行本身的发展要求,官方的推动并不明显。

  当然,在采访中接触的另一些银行委婉地表示,他们在新业务开拓方面还是遭遇了很多障碍,除了银行自身的原因,很多时候和制度制约有关。或许,身为局外人的德意志银行中国总代表的丁玮更加方便点破这些问题。“一种金融产品的好坏只有通过市场才能鉴别。”他对本刊记者说,“监管部门应当放开银行的手脚,简化不必要的审批手续。监管部门对金融产品审批制度统得过死,实际上阻碍了银行的发展。”

零售业务行情看涨

  2001年3月下旬,中国银行行长刘明康在京表示,中行今年将全面拓展零售业务,满足个人客户各方面的金融服务需要,从而把零售业务作为调整资产结构、收益结构,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重要领域。

  “中间业务的优势是低成本,低风险,高收益。”中国银行的陈卫东这样形容和传统存放款业务相比的新业务。
  个人金融服务的需求已从获得利息并保障安全的储蓄存款发展到支付、结算、外汇买卖、临时透支、贷款融资、经营投资和综合理财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为此,中行今年将推出借记卡多功能业务、银证通服务,在允许的情况下开办外汇留学贷款,发行国际借记卡、人民币贷记卡等一系列零售业务新产品,以更好地满足零售客户多方面的金融需求。信用卡部的服务人员在接受客户查询的时候,也礼貌地表示可以送卡上门。在北京,如今可以提供这项服务的银行还不是太多。“我们提供的汇率和利率的期权和调期业务以及衍生金融产品这些需要较高技巧和经验的投资服务,对国内投资者非常适合,实际的运作效果也很好。”陈卫东博士多次向记者提到,中行在外汇的资金交易业务服务方面保持着国际水平。毕竟中国银行几十年传统的外汇经验积累还是很好的本钱,也是日后的竞争力。

  今年初,工商银行把零售业务部更名为个人金融业务部,正式加入个人金融这块新市场的角逐。总经理陈晓燕介绍,改名在于导入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客户为中心设置部门,配置资源、开发产品和提供服务。据工行人士透露,行内在进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四大战略性调整。例如今年要投放1000亿元针对个人的存款,在北京各网点首批就开张了14个个人理财中心。

  工商银行人士提出,工商行几乎在所有城市的最佳位置上都有网点资源,同时几乎所有城市个人资产所有者都在工商行拥有帐户,这是他们的最大优势。“入世以后,首先开放的是银行的的公司业务,三到五年之后才逐步开放的个人金融业务就成了第二道防线。如果这几年的时间利用好了,在个人金融方面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后果难以设想。”不愿意透露身份的这位工商行人士的看法应该代表了相当部分从业人士的意见。

和竞争共存的合作

  在采访中,不止一家属于第二梯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提到了境内相互之间有序竞争和合作问题。他们不约而同提到了一个现象:就是境内外的银行合作相对比较好,而境内银行之间则壁垒森严,视作完全的竞争对手,缺乏充分的信息披露。汇丰银行显然是这些境外银行在国内合作比较顺利的一家。早在去年上半年,就与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相继签订了人民币合作协议,这就意味着汇丰可以使用工商银行的八千八百和建行银行的七千多个网点。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市场的竞争肯定将会空前加剧,但这绝不仅仅只是中外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而是所有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共同游戏。中外银行界的竞争当然免不了,但合作的空间和余地也会同样大。”汇丰银行的刘展智务实地表示。他还说,“即使在加入WTO之后,外资银行要在国内做生意和发展客户,也必须与国内银行合作;此外,外资银行吸存人民币也有限度,要做大的融资贸易,同样必须借助国内银行。而这方面的合作已经开始了。”

  李树欣的意见和刘展智大体相仿,“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即使是在市场完全准入的情况下,金融市场也是以本地银行为主,外资银行不可能成为主要参与者。这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因为本地银行在政府和客户关系方面的优势是外资银行所难以具备的;而外资银行的优势则在于对国外客户及其投资的了解,这种反差实际上给了双方很大的合作空间。”但她也提到,“不过在这种合作之中,如果双方都是大银行的话,所以具体的合作中,双方未必就会那样容易磨合。所以,很多金融专家认为汇丰银行下一步的动作,应该是选择和规模小一些的银行合作。”

  刘展智坦言:“国内银行可能以为外资银行在外面有很多经验和资源,可以很容易地占领这个市场,其实不然,因为每个市场都有不同的特色和不同的需要。汇丰在国外确实累积起了很多的产品和服务经验,最大问题是如何在本地市场化。国内银行对本地市场的需要与变化已经拥有很丰富的经验,并且每天都在与客户进行联系和接触,这些优势我们都没有。当然,它们也并不是没有问题,尤其是在如何发展新产品方面经验可能不及我们。我们的起步是不同的,各有长短。至于如何应对,办法总会有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