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有一本杂志,也观媒体泡沫 - 旧语新知 - 陆新之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512 次) 时间:2001-06-18 12:16:36 来源:陆新之 (luxin) 原创-IT

一人有一本杂志,也观媒体泡沫
  陆新之
在北京众多媒体热炒传媒投资之时,南方不少传媒人已经悄悄地进入实战。不过和北方动辄传言过千万投资的所谓传媒集团的做法很不一样的是,不少南方杂志的投资人在投入方面都非常算计,通常的一起投入的只是百八十万,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一人有一本杂志的有趣局面。不少有或者没有名气的记者编辑大都是一两个人带着几个生手下海单干。原因是这些杂志的投入及其严酷,例如每一个月就是十万,印刷发行稿费和办公费用都在里面,换了谁挑头,也只能够亲自上马耍,再要请老手高人是不可能的。除了这类作坊式的经营,还有另外一类网站的介入确是另外一个极端,一位著名专栏作家到上海某家大网站ceo的办公室时,看到的是满地的杂志,因为他们决定把没有烧完的钱投到传媒,所以一本本排头看将过去寻找灵感,速成是速成了,但是这样的举动至少暂时还很得到资本方的肯定。这样做媒体,他们很可能会遇上一个没怎么炒起来就自己破裂的泡沫。

  传媒,包括电视,报纸和杂志,都是天生就和大众接触特别多,从业人员也特别容易有自己的成就感和满足虚荣心。加上这一行又似乎很需要创意和激情,因此不管是涉世未深的文艺青年和心中有情意结的民营企业家, 隐隐约约会觉得玩这个总比开个酒楼工厂乃至搞个足球俱乐部要上档次。而且,许多人都还是有这么一个印象,搞出版,搞好了就和印钞票一样。自然,这句话也和很多做软件的人是心态一样的,软件卖好了,也是一本万利,比卖毒品还赚钱,可是中国软件行业里面,不要说大发达,这么多年来就算是惨淡经营可以坚持下来的也很有限。做杂志也好,做报纸也好,情形也差不多,越是理论上好赚钱的越是危险。十年前就有人算过帐,中国十几亿人,一人买我一双鞋我就是大富豪了,即使不做鞋,那么就算卖汽水也是好的。这样的逻辑不能说不对,就是实在不好用。实际上国内所谓的高端杂志的销量都很有限。投资人干脆转入严格控制预算的小打小闹虽说是出于趋利避海的本能,但是遍地小作坊式的杂志也没有什么可能做出多大成绩来。

  有人说,本来政府方面的确有一些逐步开放媒体的意向出来,可是因为最近媒体热炒,甚至出现了很多不实的报道,使得政府担心会失控,反而拖后了开放的时间。这样的说法比较善良,但是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传媒在这件事上表现得比其他相关环节都要焦虑。

  或者,中国的东西就是需要大乱才有大治,以前的彩电大战也罢,网站火拼亦好,都是需要这样一轮铺天盖地的折腾,然后才可以步上正规,说得好听一点是交学费,专业词汇来说是农业社会的生产形态向工业社会过渡的阵疼。不过,看传媒怎么自己炒卖自己,还是蛮吸引的一件事。以后会不会因此倒掉胃口,那时候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