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缺指数缺蓝筹 - 资本市场扫描 - 陆新之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5 次) 时间:2001-10-10 17:17:08 来源:陆新之 (luxin) 原创-非IT

不缺指数缺蓝筹
(陆新之 三联生活周刊财经主笔)

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指出,中国应尽快建立类似于香港股市的“蓝筹指数”,以便引导投资者主流向长期性投资转变,从而促进中国资本的稳定发展。其实这样的主意在中国股市上真的早已有之。最远的要数那时候很风光的十佳上市公司评选,然后是深圳证券交易所推出的成份股指数,上海证券交易所针锋相对的上证三零指数,还包括几乎大家都忘记了的中国证券报编制的新华指数。梁定邦指出,中国应该尽快推出类似香港股市的“蓝筹指数”,以便为普通投资者提供投资参考,同时实现中国资本市场具备免疫能力的可持续增长。他说,一旦建立起“中国三百”这样的指数标准,将为人们投资提供一个客观准则,而那些波幅小、业绩优良的企业,也会得到资本市场更多的关注。这种愿望显然很善良,甚至也很国际化和很规范,但是多少让人觉得有点可爱。我们只要看一看上海的30指数,看看成份股指数,那些据说好歹也是代表质优的上市公司,表现到底怎么样大家有目共睹,到底引起了市场的多大重视也是天知道。至于中国三百指数云云,叫什么并不重要,内里还是那些东西,选来选去恐怕也只是那些公司,其关键是中国证券市上是否有那么多的蓝筹股。

国内的蓝筹股退化衰竭的特别快是很多投资者扼腕叹息的事情。事实上,查一查当初所谓的十佳上市公司还是后来的什么龙头股等等,如今容光大多是灰飞烟灭,苟延残喘自保不暇的为多。即使是一些国内的老牌子企业,经营情况也都参差不齐,很难有多少家能够一直维持良好的经营结果。而间或出现的那些业绩长盛不衰的所谓大牛股,又或多或少有着银广厦的影子,让投资者难以很放心。而且分析得再仔细一些,更加可以看到,大部分的上市公司都换了大股东和管理层,在深圳的上市公司里面,像万科王石那样由创业一直干到现在的总字号人物几乎是绝无仅有,相对的是,主营业务一年一变或者其他经营收益比主营业务好的的公司多的是。频繁变动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业务范围,使得已经有十年积聚的中国上市公司们显得还是有点毛毛糙糙,做不到蓝筹公司的从容淡定。本来,像石化,汽车和交通运输等巨无霸型企业是最有希望出任蓝筹股的角色,可是看到那种可怜巴巴的业绩和增长率数字,实在给不到大家多少理性投资长期持有的说服力。

目前谈中国蓝筹股,不如谈中国的潜力股为好。因为绝大多数的公司,还没有经历过大型经济周期的考验,大家这个时候去相信他们,未免有点自作多情。一句话,中国现在不缺指数缺蓝筹 。